出租车改革最新消息:网约车平台新型模式不该一刀切

2016/8/12 9:34:03 次浏览 分类:最新消息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市场。几乎每四名中国人里,就有一位是移动出行的消费者。对于移动出行的消费者,乘坐网约车是否安全是首要关切。在网约车新政出台后,网约车的安全问题又引起了新一轮关注。
  近日,由封面传媒旗下封面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移动出行安全报告》显示,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网约车,其工作原理和传统出租车不同,在保障安全性方面相比传统出租车优势更为明显;除了政府监管之外,技术进步和激励机制等因素的改变也可以实质性地促进移动出行消费者的安全。
  据悉,《2016中国移动出行安全报告》是国内首部关于移动出行安全的研究报告,是由封面智库依据国家各级机关、地方政府颁布和下发的有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对公开资料和相关案件的分析梳理,综合领域内资深研究专家意见,并参考国外网约车发展的经验教训撰写而成。
  《2016-2021年中国出租车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相比传统出租车,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约车使得原本封闭的、易提供犯罪机会的空间变成可记录、行程可追溯的准公共空间,驾驶员和乘客的行为都受到约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刑事犯罪发生的风险。
  报告显示,以注册用户超过3亿、日订单量超过160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为例,据公开信息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其2015年刑事案件的涉案数量仅为传统出租车的1.2%。这一点在美国也有佐证,2014年,有研究人员以芝加哥为研究对象,发现Uber在进入该城市运营后,与出租车有关的犯罪率下降了20%。
  该份由封面智库发布的报告还对网约车平台与驾驶员的安全责任定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责任定位会让平台和驾驶员间产生不同的合作关系,进而对网约车的乘客安全造成不同影响。报告认为,基于网约车这种新型模式,平台的责任认定可能需要慎重考量,不应当一刀切,而应当根据市场反应来对其定位,从而达到平台、驾驶员和乘客之间的利益平衡。
  从目前来看,人车不符与驾驶员的潜在危害是网约车乘客安全的最大安全隐患。报告认为,对于平台来说,最好的做法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安全,如正在被广泛应用的“分享行程”、“紧急求助”、“号码保护”及“人像认证”等安全功能。对于监管方来说,根据平台的申请将相关数据和平台对接,让平台拥有更多的车辆和驾驶员信息,就可以在源头上减少甚至消灭人车不符现象;同时,平台也可以根据公安部门开放的犯罪记录等信息来甄别驾驶员,这样就可以减少有媒体报道过的“刑满释放人员(即犯罪前科人员)潜入专车驾驶”等现象。
  除了从业企业,保险业也能为移动出行乘客的安全保障出一份力。但是,目前网约车的保险理赔仍存在法律障碍,保险行业在网约车领域的风险认定存在现实困难。报告建议,保险公司可以与平台合作,推出与网约车相匹配的创新险种,既可有效遏制不断产生的理赔纠纷,又可以开辟新的保险市场。

下一篇 :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上一篇 :滴滴优步合并:消费者更担心无限制涨价